7月18日,全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努力建設生態城市”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在市人民政府新聞發布廳舉行。市發改委、市農業農村局、市人社局聯合發布我市一年來群眾增收工作成果。
一年來,我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習近平總書記來漢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堅持“1+4+4”總體工作思路,聚焦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轉移性4大收入類別,謀實念好穩、特、融、創“四字經”,促進群眾增收工作取得實質成果。今年上半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6.2%,增速高于全省0.5個百分點,位居全省首位;全市促增收經驗做法被全省推廣并收錄于國家發改委《共同富裕動態》。
我市始終把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為促進增收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抓服務促就業,助企穩崗、崗位推介、就業援助、權益保障四位一體,推動就業形勢總體穩定、持續向好。
去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3.82萬人,增長5.5%;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融入漢中行動,吸引大學生來漢就業1.03萬余人;堅持抓培訓促就業,累計打造公共實訓基地49個、開展技能培訓1.9萬人次,評價認定職業技能人才1.4萬人;堅持抓項目促就業,累計實施以工代賑項目866個,帶動群眾務工6.17萬人,發放勞務報酬11.75億元;舉辦“就業在漢中·樂業在家鄉”系列招聘活動151場次,簽約就業1.2萬余人;深化“人社工作進園區”活動,全市548名人社干部下沉幫助751家企業解決用工6635人;建成14個零工市場和34個“家門口”就業驛站,30.4萬人實現在家門口就近就業。
同時,不斷加大創業扶持力度,深入推進“創業漢中”行動計劃,建成標準化創業服務中心127個,創業孵化基地80個,入孵企業2900個,帶動就業2.2萬人。去年以來,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3.47億元,直接扶持創業實體4013個,帶動就業2.46萬人。舉辦漢中市第六屆“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開展創業專家指導團下基層活動,為創業者提供項目參考、政策咨詢、創業指導等服務。
一年來,我市以發展“五個農業”為抓手,做好“土特產”文章,不斷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更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去年,茶葉、中藥材、稻漁和有機農業面積、地理標志農產品數量位居全省首位。全市茶葉總產量5.9萬噸,形成了以綠茶為主、紅黃白黑茶為補充的“五色漢茶、五茶共舞”發展格局;中藥材種植面積134萬畝,年產量29.4萬噸;代料食用菌2.6億袋,年產量9.7萬噸。糧食播種面積380.8萬畝、總產量110.04萬噸,糧食單產288.98公斤/畝,糧食單產凈增量、增幅均居全省第一?!皾h中仙毫”入選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聲譽前百位榜第23位、位居全省首位。
去年,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24家,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71%。全市村(社區)集體經營性收入6.19億元,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分紅1.42億元。同時,不斷深化拓展營商環境突破年活動,市場主體總量43.3萬戶、同比增長21%,營商環境綜合評價實現四連優,有力護航居民創業增收。
一年來,我市聚焦“農文旅”融合,大力支持藤編、羌繡、苗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利用、產業化發展,以產業融合發展拓寬增收渠道。開展藤編、羌繡技能培訓150人,成功申報非遺手工技藝傳承人陳良順工作室為省級大師工作室,創建漢中藤編創業園。培育打造“漢家嫂家政”“漢中面皮”“民宿管家”“羌州繡娘”等8個勞務品牌。聚焦“產供銷”融通,創新推進“村村有電商”服務建設,建成縣級中心11個、鎮級站點172個、村級網點1747個,有效拓寬農產品上行渠道。聚焦“工商服”融匯,以農業農村綜合改革為抓手,盤活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房,因地制宜發展種植、養殖、手工、旅游等特色產業,累計打造庭院經濟示范村54個、示范戶2052個。南鄭區“五編”產業輻射帶動7鎮3000名群眾持續增收;寧強發展羌繡“指尖經濟”,“非遺+就業+產業”經驗做法被全國推廣;略陽以烏雞為代表的林下養殖業帶動近2萬農戶增收,被評為“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