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縣堅持把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就業幫扶作為鞏固銜接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以“五個著力”持續促進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增收,構建多元就業增收體系,確保了就業幫扶提效、就業增收提質。
抓機制建設,著力夯實責任,持續提升幫扶質效。充分發揮穩就業工作專班作用,將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工作納入縣對鎮街考核體系,夯實各相關部門、鎮街工作責任,凝聚強大工作合力。建立科級領導包抓鎮街就業工作機制,組建14個督幫工作組,持續深入鎮村社區,開展穩就業促增收重點工作實地督幫。堅持在一線掌握就業幫扶工作具體進展,并突出重點強化力量傳導,將實地督幫發現的問題整改落實到位,進一步提升實地督幫的工作質效;堅持在一線舉一反三,確保就業幫扶各項重點工作快安排、快落實、快見效,有效提升就業工作質效。
抓載體建設,著力夯實基礎,持續穩定務工規模。建立“村、鎮、縣、省外”四級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在鎮、村建成外出務工返鄉創業工作站(聯絡站),通過宣傳辦理就業創業政策、發布用工信息、組織開展培訓、建立健全信息臺賬,貼近群眾開展就業服務,與“勉縣智慧就業超市”構建起了縣、鎮、村“三級就業服務體系”。同時,在江蘇海門創建了“沔州家園”服務在海門及周邊的勉縣籍務工群眾,全力穩定脫貧人口務工規模。2024年脫貧人口外出務工3.89萬人,實現了脫貧人口務工規模連續4年穩定在3.88萬人以上,且規模不低于上年度。
抓崗位增給,著力擴容增量,持續提升就近就業。大力拓展就地就近就業渠道,通過支持社區工廠、就業幫扶基地等就業載體發展,以及合理開發公益性崗位,為脫貧人口提供了大量家門口的就業機會,并鼓勵返鄉創業帶動就業。目前,共有社區工廠(幫扶基地)18家,吸納脫貧人口(監測對象)175人就近就業,始終保持規模相對穩定,并實現100戶以上搬遷安置點至少建1個社區工廠(幫扶基地)工作目標;協同多部門開發各類公益性崗位安置脫貧人口兩千余人上崗就業;脫貧勞動力實現自主創業415人,落實一次創業補貼207.1萬元。
抓重點人群,著力兜底保障,持續幫扶困難群體。全力做實對脫貧家庭高校畢業生、返鄉回流脫貧勞動力等重點群體的就業援助。建立“高校畢業生綜合服務中心”,采取與“智慧就業超市”相結合的方式,將服務中心打造成多功能“大學生驛站”,實現人才交流、就業指導、城市融入一站式服務。深入推進“雨露計劃+”就業促進行動,建立“一人一檔”的縣鎮村三級幫扶臺賬,分類推進,精準幫扶,對有就業意愿的,及時落實崗位推送、跟蹤幫扶等舉措,幫助其盡快就業。在此基礎上,以公益性崗位對“三無”脫貧勞動力進行兜底,確保實現就業增收。累計實現脫貧家庭高校畢業生就業414人,“雨露計劃+”畢業生就業158人;2146名疑似返鄉回流脫貧人口就業信息全部完成核準,并動態跟進幫扶852人,幫助818人實現再就業。
抓技能提升,著力強化培訓,充電賦能促進就業。將職業技能培訓與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本地企業招工引才、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有機結合,大力開展康養類、電工、焊工、電子商務師、美容師、中式烹調師等專業培訓。以精準培訓對象、精準培訓方式、精準培訓內容的“三個精準”實現適培人群技能培訓全覆蓋,并實行“培訓+就業”一體推進模式,積極開展政校企合作,將培訓班作為招聘活動的重要地點,培訓班結束前邀請企業現場開展“雙選會”,以培訓后就業率來檢驗培訓成效。累計培訓學員1萬余人次,其中脫貧人口3500余人次,就業率達到50%以上。同時,依托全縣鋼鐵產業區位優勢,打造了“勉縣焊工”勞務品牌,有力地促進了群眾就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