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佳節,天漢大地處處涌動著尊老敬老的暖流。從個體善舉的默默堅守,到社會組織的廣泛動員,再到政策服務的精準落地,我市正以多元化的實踐,描繪著一幅“老有頤養”的幸福畫卷。
一把推子,理出山鄉溫情路
雨后初霽,西鄉縣城通往城關鎮余家山村的山路泥濘難行。理發師任鵬和妻子騎著摩托車,載著理發工具,小心翼翼地在蜿蜒的山道上行駛。到了山腳,他們提著工具,開始徒步登山。
“叔,我們是下鄉做公益理發的,今天給您剪剪頭發?”他們挨家挨戶尋訪,每遇到一位老人,任鵬便主動上前打招呼。“好好好,我表嫂正需要理發,她腿腳不方便出門。”村民欣喜回應。
圍布一系,推子聲起。任鵬一邊熟練地操作,一邊和老人嘮著家常。理完發,看著老人滿意的笑容,任鵬覺得“心里特別舒坦”。
36歲的任鵬在縣城經營著一家理發店。今年5月,他回老家茶鎮木竹壩村時,發現不少住在山上的老人因行動不便或舍不得花錢,很久才理一次發。“看到這個情況,我就想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為他們做點事。”起初,不少老人對這個主動上門理發的年輕人心存疑慮。任鵬沒有氣餒,他改變方式,先陪老人聊天,慢慢建立信任。真誠終能動人,從最初的“不理、不理”到后來的欣然接受,任鵬用堅持贏得了老人們的信任。
“平時要開店,我們就早上5點多出發,去附近村莊服務兩三個小時。每周再抽不忙的時間去遠一點的村子。”半年來,任鵬已走遍六七十個村莊,為800多位老人送去了清爽與溫暖。
余家山村村民楊培杰感慨道:“我父親84歲了,腿腳不便,去鎮上理發很困難。任師傅做的這件好事,讓我們心里暖暖的。”這份質樸的感激,正是任鵬堅持的動力。
愛心匯聚,鄰里守望暖意濃
漢臺區漢江路社區門口,一場便民服務活動正在熱鬧舉行。志愿者們剛擺好桌椅,老人們便陸續前來。身穿紅馬甲的理發師們手法嫻熟,細心為老人們修剪頭發。旁邊的磨刀區,“噌噌”的打磨聲不絕于耳,鈍刀在老師傅手下重新變得鋒利。“這個活動辦得真貼心,理發師傅手藝特別好,態度也好!”剛理完發的王阿姨連連稱贊。

眼科和口腔科的義診服務也吸引了許多老人。醫生們認真檢查,并解答大家的疑問。活動現場外,另一份溫暖也在同步傳遞。志愿者們提著大米和食用油,分組前往10位特殊老人家中慰問。
在行動不便的古寶珍老人家中,志愿者與她親切交談,詳細了解其生活近況。“你們常來看我,端午送粽子,中秋送月餅,今天又送來米和油,我心里特別溫暖。”老人拉著志愿者的手,臉上洋溢著笑容。
“看到老人們開心,我們就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愛無疆社會工作協會會長陳娟道出了志愿者們的心聲。這家成立8年的公益組織,始終聚焦“一小一老”群體,通過組織集體生日會、長者興趣小組等常態化社區公益活動,用點滴服務傳遞著鄰里溫情。
漢江路社區黨總支副書記寧光添說:“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實實在在的服務,讓老人們感受到社區的關懷,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政策上門,“免申即享”更貼心
“下個月我就70歲了,一直惦記著辦高齡補貼的事,沒想到社區工作人員直接上門來辦理,這下我們可以安心去外地了。”看著手機上辦理成功的界面,住在漢臺區無線電廠家屬院的王秀麗老人放下了心。

往年一過暑假,王秀麗和老伴就會動身前往山東照顧孫子。今年遲遲未走,就是在等待辦理高齡補貼。社區工作人員主動上門,解了她的后顧之憂。
王秀麗享受的,正是我市推行的高齡補貼“免申即享”服務。這項新舉措改變了以往需要老年人或家屬來回跑腿的狀況。
“以前申領高齡補貼要自己往社區跑,現在不用出門,錢直接打到卡上,太方便了!”住在軍分區家屬院的76歲老人蘭彩明對這項新服務贊不絕口。
便利的背后,是多個部門的數據共享與協同合作。民政部門聯合公安、衛健等部門,構建起“部門協同+數據共享”的工作體系。通過政務大數據平臺,實現每月上百萬條數據的比對交換,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針對部分老年人不知曉政策、行動不便等情況,我市通過構建“線上線下+二次核實”服務網絡,已為全市5700多名即將到齡的老人提供服務預警,幫助100多位“應享未享”的老人及時享受到政策福利。
服務的暖意,更體現在細節的持續優化上。如今,補貼發放周期從按季調整為按月,補貼標準、發放時間等信息直接以短信形式發送到手機,并開通投訴舉報渠道,讓補貼發放及時又透明。“我們將繼續拓展‘免申即享’的服務范圍,讓這項便捷暖心的服務惠及更多老年人。”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如今,我市已建成各類養老服務設施1471個,設置各類養老床位35916張,成功創建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19個。隨著養老服務體系持續優化,服務能力不斷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在這片土地上變得愈發真切而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