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縣緊緊圍繞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移風易俗主線,從健全機制、壯大隊伍、鞏固陣地、整合資源、豐富活動、打造品牌、提升服務等方面入手,不斷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工作,在實踐中打造特色亮點,打通宣傳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群眾的需求在哪里,文明實踐就跟進到哪里。近年來,洋縣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以制度為保障,以陣地為依托,以隊伍為主力,以群眾參與、群眾滿意、群眾利益為導向,統籌利用農家書屋、村史館、便民超市等各類資源,逐步完善陣地建設。目前,全縣已建成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287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實現全覆蓋。圍繞“一鎮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隊一旗幟”的原則,因地制宜,分類謀劃,打造文明實踐品牌項目24個。在全縣好人數據庫、機關干部中選拔一批政策理論水平高、語言表達能力強、文藝創作有深度的先進典型和鄉賢骨干進入隊伍。截至目前,成立領導干部、百姓名嘴、五老人員等宣講隊伍1200支,舉辦專題講座2000余場,惠及群眾10萬人次。
宣講團進入各鎮、街道、部門單位,以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大喇叭”“板凳微課堂”等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延安精神、洋縣故事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讓干部群眾聽得懂,在學中悟、悟中踐。進一步提升干部群眾精神風貌,推進鄉風文明,為全面助推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目前,該縣謝村鎮“孝美故事會”、戚氏街道“新風小院”、磨子橋社區“板凳微課堂”、龍亭鎮“龍亭田園大講堂”、金水鎮周家臺村“周家臺論壇”等文明實踐一系列品牌項目實施效果明顯,優質、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務得到群眾認可。
該縣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主打教育品牌。在春節、元宵節、清明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期間開展各類民俗文化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雷鋒精神,進一步強化誠信做人、勤勞節儉、敬老風尚、文明旅游、生態保護等教育,不斷擴大“講文明樹新風”影響力。以“鄰里互助”“情暖夕陽”“愛心發屋”“撿垃圾換綠色積分、文明創建換文明積分、扶弱助殘換愛心積分”等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開展紅色文化進校園主題活動,以圖片展覽、觀看視頻等方式,向未成年人講述革命故事,重溫革命歷程,感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崇高的革命精神和愛國情懷,凝聚紅色文化教育合力。去年以來,累計開展各類活動200余場次。
針對近年來農村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不良習氣,該縣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為突破口,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創新移風易俗工作路徑,堅持開展“做文明有禮鹮鄉人”十大文明行動,大力推廣文明禮儀規范,著力推動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充分發揮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村規民約等“一約四會”群眾組織作用。大力弘揚勤勞致富、勤儉持家傳統美德,組織開展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活動,形成愛國愛家、向上向善、社會家庭文明新風尚。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廣泛宣傳勤奮進取、自強自立的先進典型,教育、引導、帶動村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家庭觀。
同時,積極策劃“鹮鄉易俗會”文明志愿服務項目,開展連理會、追思會和生日會活動。充分利用農村婚喪嫁娶等人群聚集的有利時機,在婚禮上為新人分享家風故事,在葬禮上追思逝者厚德、書寫家風家訓,教育后人永感長恩,傳樹家庭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