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開局之年,是推動新時代追趕超越、高質量建設“三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義深遠、責任重大,必須把握大局、研判形勢、主動作為。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和市委五屆七次全會的部署安排,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緊扣追趕超越、“五個扎實”要求和“五新”戰略任務,突出“綠色循環、生態宜居”戰略定位,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進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保持高質量發展與中高速增長相統一的發展定力,堅定不移實施“六個三”戰略部署、打造“三個六”重點支撐,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激發微觀主體活力,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推動新時代追趕超越、高質量建設“三市”再創新業績,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戰打下決定性基礎,以優異成績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9.2%—9.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左右,地方財政收入同口徑增長6%,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5%、9.2%左右。特別要全力確保實現“七個翻番”,即:在2012年基礎上,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規上工業增加值、服務業增加值、人民幣存款余額翻一番,旅游總收入翻兩番,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三倍。以上指標設置,體現了主動應對宏觀經濟變化的堅定信心,體現了漢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體現了“跳起來摘桃子”的加壓奮進精神,這是漢中新時代追趕超越、高質量建設“三市”的必然要求和堅定不移的目標。
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遵循以下工作原則:
第一,聚焦“三市”建設目標,完善規劃、匯聚要素,全面構建發展格局。全力打造支撐平臺。圍繞做強“三個六”支撐,發揮規劃的拉動作用,高點起步、有的放矢,做實做精各類規劃;發揮好龍頭企業引領作用、生產性服務業配套作用和骨干產業園區承載作用,優化產業布局和要素配置,不斷延鏈補鏈強鏈,促進“六大產業”集群集約發展;發揮城鎮的承載和聚集作用,打造“四化”協同互動新格局。增強微觀主體活力。建立健全現代市場體系,推動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以小政府撬動大市場,以宏觀創新激活微觀主體;高度重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民營經濟創造活力。加快補齊要素短板。樹立戰略眼光,緊盯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前沿,堅持不求所在、不求所有、只求為我所用,加大科技團隊引進、領軍企業扶持和種子企業培育,以產業融合為抓手,推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走好“三生融合”道路。加大“融”的力度。堅持從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深化認識,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優化生產空間布局,彰顯生活美好圖景,實現從兼顧平衡到互動協同、再到相互滲透深度融合的飛躍。把握“融”的關鍵。用好市場機制,激發市場活力,把“三生融合”與一二三產融合、城鄉發展融合和軍民、央地、部省市融合協同推進,實現高層次、多維度融合發展。提升“融”的水平。出臺“三生融合”發展實施意見,建立健全配套的政策、標準、法規、責任體系,不斷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
第三,立足區位人文特點,內外兼修、揚長補短,著力提升城市能級。提升內在品位、增強親和力。全力推進美麗城市建設,不斷提升幸福指數和城市“溫度”;全面優化服務環境,切實提高群眾滿意度;堅持以文鑄魂、以文化人、以文塑城,著力涵養城市精神。擴大對外輻射、提升影響力。按照市委總體部署,逐一制定專項規劃,全力打造“六個中心”,加快建設區域中心城市,不斷擴大對外輻射、引入外部資源,使漢中成為親商聚商穩商富商的興業熱土。內外融合互動、創造新實力。出臺具體政策措施,積極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經濟圈,特別是西安、成都、重慶等周邊城市,促進高端要素與漢中資源深度融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第四,正視各種短板弱項,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充分釋放潛能活力。改革攻堅破瓶頸。聚焦“三大變革”,下大力氣破除體制機制弊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著力解決要素聚集、融合發展、產業轉型、區域協同等方面難題,力促經濟社會發展穩得住、進得快。開放聚力強動能。根據市委確立的框架思路,堅持“一個中心一個工作專班一套推進方案”,加快啟動建設“六個生產交易中心”,做強主體業態,支撐“三個經濟”發展,著力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創新引領贏主動。緊扣矛盾新變化和戰略新機遇,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大膽探索、先行先試,變壓力為動力、化風險為機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