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臺區打破傳統保護思維定勢,以創新理念引領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與可持續發展,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瀕危的非遺火起來,走出兼具時代特征與漢臺特色的文化遺產保護新路。
在漢臺區龍江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站,二十余名龍舞隊員身著紅衣,手舉金龍道具隨鼓點騰躍,引得群眾喝彩。院墻上“非遺傳承薪火相傳”的標語,正是這項省級非遺項目的生動注腳。
“龍江龍舞道具制作技藝2009年列入陜西省非遺項目”,龍江街道文化站老站長閆克元介紹,“這些年,在政府政策扶持、資金支持和群眾自發堅守下,我們從最初幾支零散隊伍,發展到現在21支村社舞龍隊,還培養出130余名青年傳承人。通過連續十八屆民俗文化活動搭臺,龍江龍舞的名氣越來越大。”
漢臺區通過政策傾斜與資金支持,持續夯實非遺保護基礎,推動龍舞、傳統弓箭等本土非遺實現活態傳承。結合傳統節慶、惠民活動與社區建設,開展非遺展演、技藝體驗等活動,讓群眾感受非遺魅力;通過系統保護項目、培養傳承人、強化青少年實踐,完善代際傳承鏈條;創新“非遺+旅游”“非遺+文創”“非遺+研學”等模式,拓寬非遺活化利用路徑,讓非遺從“小眾傳承”走向“大眾共享”,為區域文化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截至目前,該區擁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4項(省級3項、市級8項、區級23項),成功構建起“省—市—區”三級非遺名錄體系,為非遺后續傳承發展筑牢了制度根基。
如果說非遺傳承彰顯了漢臺的文化“軟實力”,那么文物遺存的守護與活用,則是漢臺區延續歷史文脈的堅實行動。
“今年在河東店鎮花果山遺址開展文物普查時,我們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重型刮削器與石核刮削器!”漢臺區文旅局工作人員李丹難掩興奮。據介紹,中國社科院考古所與區文物部門在此清理出38件石制品,填補了漢臺區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序列空白,為研究漢江流域早期人類活動提供重要實物依據。而這一成果的背后,是漢臺區對文物保護工作的久久為功與持續深耕。
近年來,漢臺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方針,扎實推進文物保護。開展“四普”工作,全面厘清資源底數,為文物保護與城市發展提供依據;出臺《漢臺區基本建設工程考古工作管理辦法》,加強基建考古管理,實現城市開發與文物保護的平衡;加大文物修繕力度,推進東塔凈明寺、雙龍寺、亢學詩故居等修繕工程,著力提升文物安全防護水平。
在扎實保護的基礎上,漢臺區以“活用”煥發文物活力。通過舉辦“璀璨歷史?文化瑰寶”文物非遺展、開發“漢文化之旅”旅游線路等,實現文物從“歷史遺存”到“文化體驗”的轉變,讓公眾走近歷史、讀懂漢臺。
截至目前,全區共有可移動文物236件套、不可移動文物點241處,包括20處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國家級2處、省級8處、市級6處、縣級4處)及一般文物點221處,形成了層次分明、覆蓋全面的文物保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