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區人民政府,漢中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工作部門、直屬事業單位:
《漢中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已經市五屆人大六次會議審議批準,現予以印發,請依照執行。
漢中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5月12日
漢中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和市委五屆十一次全會部署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圍繞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緊扣綠色循環、生態宜居戰略定位,貫通落實“五項要求”“五個扎實”,統籌發展和安全,以區域中心城市建設牽引“三市”共建,以“四個在漢中”率先突破推動“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奮力譜寫漢中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二、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
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以上,地方財政收入同口徑增長6.5%左右,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左右和10%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總產分別穩定在380萬畝以上和100萬噸以上。
三、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持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保持經濟穩步回升態勢。堅持以保促穩、穩中求進,精準落實各項惠民利企政策,保持經濟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一是精準有效為市場主體紓困解難。緊盯國家政策導向抓好落實,保持援企惠企政策連續性,適時出臺新的精準支持舉措,暢通政策傳導機制,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深化“千人幫千企”活動,常態化開展政企懇談、銀企對接等活動,加強對重點企業跟蹤監測和協調服務,全力保障企業生產經營回穩向好。繼續落實好已出臺的減稅降費、援企穩崗等政策。依法整治涉企違規收費。持續清理拖欠企業賬款。強化普惠金融服務,加大對民營和小微企業信貸支持。二是全力擴大有效投資。堅持資金、要素跟著項目走,服務、保障圍繞項目轉,實施重點項目386個,完成年度投資784.08億元。確保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以上。強力推進項目建設。扎實開展“重點項目建設提質年”活動,推行“一月一考核、一季一開工、半年一觀摩”,對集中開工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并將建設進度納入考核。繼續實施穩投資專班工作機制,制定落實年度穩投資工作方案,分行業、分領域形成“項目包”“責任狀”,對項目進度實行月統計通報制度,定期召開專題推進會,形成壓力倒逼機制,持續提高項目開工率、資金到位率、竣工投產率。推動漢臺區君泰航空科技產業園、陜飛公司技改擴能等211個在建項目加快建設,上半年投資完成率達到60%以上;力促經開區傳感器研發生產、鋼帶冷軋熱鍍等175個項目開工建設,確保上半年和三季度開工率分別達到80%、100%;推進濱江天致學校、學研小鎮、年產1萬噸新型藥用輔料生產線及研發中心等165個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力爭取得實質性突破。做實項目要素保障。堅持穩投資工作“四個一”機制,對專項債、中省預算內投資、招商引資等項目問題繼續實行清單管理,定期交辦、跟蹤督辦、限期辦結,最大限度破解項目建設突出難題。加快市縣融資平臺改造升級,完善部門間重點項目投融資對接機制,市縣同步開展重點項目政銀企月度對接活動,確保重點項目融資需求精準對接。強化項目謀劃儲備。建立重大項目動態謀劃儲備機制,常態化開展項目謀劃儲備工作。聚焦“四個在漢中”、“兩新一重”、城市更新等重點領域,通過開門納諫、放開思路、借智借力、群策群力等方式抓緊謀劃生成項目,爭取全年謀劃項目數量不低于310個。三是促進消費提質升級。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繼續策劃開展“消費促進季”活動,開展新一輪汽車下鄉,促進汽車、住房、家電等大宗消費。大力發展夜間經濟、會展經濟、賽會經濟,推動文化、旅游與商品消費、餐飲消費聯動發展。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支持直播電商、數字消費等發展,培育壯大本土電商企業。積極發展家政、養老、托育、康養等服務消費,擴大定制、體驗、智能、綠色等消費規模,培育消費新業態。力爭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560億元。
(二)強化產業發展引領,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一是提升創新發展能力。積極參與西部創新港協同創新體系建設,通過“飛地創新”“離岸孵化”“回遷發展”等方式,強化產業發展科技支撐。用好循環經濟研究院、科技資源統籌中心等平臺,加強與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加快交大科技園漢中園、航空智慧新城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園建設,爭取更多科技成果來漢轉化。全年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5戶、科技型中小企業160戶。二是實施產業鏈供應鏈提升行動。實行裝備制造、綠色食品、現代材料、生物醫藥、綠色能源、科技創新等6條重點產業鏈鏈長制,著力培育集聚頭部企業、鏈主企業。加快多式聯運智慧物流園、陜南特產物流園等項目建設,打造重點產業供應鏈平臺。圍繞產業鏈、供應鏈斷點堵點,加大中小企業引育力度,持續深化“規上企業培育護航”行動,新培育“五上”企業260戶。三是實施制造業升級工程。加快推進航空智能制造基地、高端金屬材料生產基地、高端原料藥新區等項目建設,著力打造國家綠色制造業示范基地。建立裝備制造、現代材料和綠色食藥等支柱產業重點企業技術改造項目庫,梯次推進企業綠色化、智能化改造,培育建設一批綠色工廠和智能制造示范企業,推動發展質量整體提升。四是實施幸福產業突破工程。以旅游業為龍頭,帶動幸福產業提速發展。加快天漢文化公園、龍頭山森林公園、興漢新區漢文化等項目建設,持續深化紫柏山、華陽、黎坪、青木川等景區5A級創建,力爭實現5A級景區“零突破”,高規格辦好系列節慶活動,著力擴大旅游消費,爭取全年接待游客70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20億元。五是實施新興產業提速工程。加快推進鎮巴頁巖氣勘探開發、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天漢國際會展中心等項目建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圍繞大數據、區塊鏈、5G、物聯網等重點領域,大力發展在線辦公、在線教育、在線診療等數字服務業;加快推進區域云計算中心、大數據中心建設,提升新一代智能化基礎設施水平;試點建設一批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和大數據應用平臺,構建數字經濟生態鏈。六是發展壯大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現代金融、現代物流、高端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展工業設計、工程設計、檢驗檢測等高技術服務業。完善現代物流體系,加快推進兩煙物流、多式聯運智慧物流園、陜南特產物流園、秦巴中藥材倉儲物流中心等項目建設,培育一批本土服務業龍頭企業。七是加快園區體制機制改革。深化工業園區市場化改革,發揮國家級經開區示范引領作用,加快與各縣域工業園區深度整合,啟動5平方公里“飛地園區”建設。通過資產整合,推動“市帶縣”發行企業債取得重大突破,提高全市園區建設市場化融資能力。加速釋放園區整合提升效應,搭建產業招商基金,加快聚集一批引領性的大企業、大項目。
(三)協同推進城鄉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強化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區域優勢互補、城鄉共同繁榮。一是提升城市功能與品質。編制《漢中市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總體規劃(2021-2035)》,以“四個在漢中”為引領,加快中心城區板塊化、組團式發展,促進南鄭融入主城區,抓好興漢新區、濱江新區、龍崗新區建設。積極實施城市更新,加快望江路南段、黃家塘小學以東片區等中心城區棚改項目建設,力爭納入年度計劃的老舊小區全部完成改造。持續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加快背街小巷改造,打通斷頭路,不斷提升城市宜居宜業品質,增強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二是堅定不移發展縣域經濟。高質量編制“十四五”一縣一業發展規劃并抓好落實。支持縣區搭建產業承載、科技創新、金融服務、對外合作、政策協同“五大平臺”,用足用好省級縣域經濟發展專項基金,引導縣區培育1-2個特色優勢產業鏈,支持漢臺、南鄭、城固做強制造業、服務業融合板塊,洋縣、西鄉做大生態價值轉換板塊,勉縣、寧強、略陽、鎮巴做優綠色循環產業示范板塊,留壩、佛坪做特旅游業突破板塊,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特色縣、循環經濟強縣、全域旅游示范縣。加快縣城、重點示范鎮、文化旅游名鎮建設,規范特色小城鎮發展,完善道路、供排水、污水垃圾處理等公共設施及配套服務,補齊縣城城鎮化短板,促進縣城擴容提質。三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實施常態化監測。強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持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補短板投入,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帶動村容村貌整體提升。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全面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強化生豬穩產保供和疫病防控,加快恢復產能。實施品牌強農戰略,用好“味見漢中”區域公用品牌,推行“品牌運營公司+企業+合作社+農戶”運營模式,努力實現群眾增收。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四)持續深化改革開放,拓展高質量發展新空間。堅持以改革破難題、增動力,以開放匯資源、拓空間,在改革創新、開放合作中加快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一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開展營商環境滿意度及企業關切問題調研,靶向施策,治痛點、攻難點、疏堵點,著力提升企業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出臺營商環境三年行動計劃,拓展“全程網上辦”和“最多跑一次”事項,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堅決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二是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加快完善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制定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辦法。加快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配置。推進電力、油氣等領域改革,進一步放開競爭性業務,向社會資本釋放更大發展空間,切實降低企業用能成本。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市縣融資平臺整合升級和市場化轉型,支持經開集團以市場化模式注冊發行企業債和債券融資工具。落實《陜西省社會信用條例》,完善信用歸集、紅黑名單、聯合懲戒等工作流程,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三是更大力度擴大開放。積極推動綜合保稅區建設,充分利用漢中(上海)科技創新示范中心、蘇陜合作“園中園”、西安“漢中飛地”等開放平臺作用,主動對接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要素資源,吸引各類要素向漢中匯聚,提升經濟外向度水平。借勢西安港務區平臺優勢,加快“漢西歐”班列落地進程,加快漢巴渝鐵路、鎮巴至川陜界高速項目前期工作,開工建設漢中機場擴建工程,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經濟交流合作,主動服務大西安,融入成渝、關天、江漢經濟圈,運用市場理念和“投行思維”,大力開展產業鏈招商、小分隊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集聚一大批優質項目、龍頭企業、高端資源來漢興業。全年內資到位和實際利用外資分別達1360億元、9000萬美元。
(五)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加快建設美麗漢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優勢鞏固好、提升好、利用好,建設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市。一是加強秦巴生態保護。嚴格執行秦嶺生態保護《條例》和《總體規劃》,落實秦巴區域建設項目管理職責,強化投資項目審批、管理。常態化開展“五亂”問題整治,積極推動尾礦庫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推動小水電實現“應退盡退”。全面推行林長制,加強植被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筑牢秦巴生態安全屏障。二是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大氣污染防治,扎實做好散煤削減、清潔能源替代等工作,加快實施寧強至漢中天然氣管道工程等項目,建成天然氣儲氣調峰設施。加快城鎮雨污分流改造、污水處理設施等項目建設,整體提升我市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系統效能,確保出境水質穩定達標。持續抓好土壤污染治理,加快補齊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短板弱項。扎實推進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持續改善土壤環境質量。三是加快構建綠色發展體系。堅決落實中省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政策舉措,落實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制定實施“十四五”節能減排工作方案,強化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節能管理,大力支持節能減碳及替代改造項目,加強清潔能源保障,推行重點用能企業用能預算管理,積極探索開展用能權交易。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落實園區循環化改造、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提高綠色發展水平。
(六)扎實辦好民生實事,促進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堅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落到實處,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著力辦好群眾急難愁盼的民生實事。一是多管齊下穩就業。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謀劃實施一批就業帶動能力強、有利于吸納重點群體就業的重大項目,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促進更充分就業。支持產教融合發展,擴大就業創業培訓,提升勞動者素質技能,提高就業質量。二是擴大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出臺《漢中市“十四五”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根據“七普”人口規模和分布特點,科學編制社會領域項目建設規劃。更加關注“一老一小”等突出問題,編制“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推動普惠托育和普惠養老專項行動實現突破、加速落地。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覆蓋面,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基本消除城鎮大班額。支持產教融合發展,規范民辦教育,提升特殊教育。加快推進市縣兩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等醫療衛生項目建設。加強紅色資源挖掘和文物保護。推動體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建設,全力保障“十四運”圓滿舉辦。三是統籌做好發展和安全工作。發揮國家安全工作協調機制作用,強化風險預研預判和管控處置,加快能源領域重大項目建設,優先保障民生用能。認真貫徹政府投資條例,嚴格新上項目財力論證,規范政府舉債行為,做好企業債券存續期監管。統籌抓好天然氣長輸管線、電力基礎設施安全監管,確保重點領域風險安全可控。持續盯緊推進“僵尸企業”處置工作。
附件:漢中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
指標名稱 |
計算單位 |
2020年完成 |
2021年計劃 |
||
|
絕對值 |
增速% |
絕對值 |
增速% |
||
|
一、地區生產總值 |
億 元 |
1593.4 |
0.9 |
— |
7左右 |
|
其中:一產 |
億 元 |
261.36 |
4.2 |
— |
5左右 |
|
二產 |
億 元 |
641.48 |
-0.4 |
— |
8左右 |
|
規上工業增加值 |
億 元 |
— |
-1 |
— |
9左右 |
|
三產 |
億 元 |
690.56 |
1.1 |
— |
7左右 |
|
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
億 元 |
— |
-3.3 |
— |
7以上 |
|
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
上年同期=100 |
102.3 |
2.3 |
103左右 |
3左右 |
|
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
億 元 |
519.84 |
-6.2 |
562 |
8以上 |
|
五、財政總收入 |
億 元 |
122.6 |
8.4(同口徑) |
— |
— |
|
地方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
億 元 |
49.2 |
6.1(同口徑) |
— |
6.5左右(同口徑) |
|
六、貨物進出口額 |
億 元 |
19.5 |
93.2 |
21.1 |
8 |
|
七、居民收入 |
|
|
|
|
|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34417 |
4.8 |
37515 |
9左右 |
|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1937 |
7.6 |
13131 |
10左右 |
|
八、就業 |
|
|
|
|
|
|
城鎮新增就業 |
萬人 |
3.8 |
— |
3.35 |
— |
|
城鎮登記失業率 |
% |
3.57 |
— |
4.3以內 |
— |
|
九、糧食安全 |
|
|
|
|
|
|
糧食播種面積 |
萬畝 |
382.5 |
— |
380以上 |
— |
|
糧食總產 |
萬噸 |
108.53 |
— |
100以上 |
— |
|
十、每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 |
人 |
0.0025 |
— |
0.0024 |
— |
|
十一、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
|
|
|
|
|
|
能源消費總量控制 |
萬噸標準煤 |
967 |
— |
— |
3.3以內 |
|
單位GDP能耗 |
噸標準煤/萬元 |
— |
較2015年下降16% |
— |
下降3% |
|
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
噸二氧化碳/萬元 |
— |
-3.89 |
以省上下達指標為準 |
|
|
化學需氧量排放量 |
萬噸 |
— |
-6.7 |
||
|
氨氮排放量 |
萬噸 |
— |
-6.7 |
||
|
二氧化硫排放量 |
萬噸 |
— |
-10 |
||
|
氮氧化物排放量 |
萬噸 |
— |
-10 |
||